我参加工作的时候,3寸软盘是重要的电脑传播资料和软件的媒介,甚至还有用5寸软盘的。后来有了光盘感觉非常好,容量大,不容易坏。不过要给光盘写数据进去,就得要刻录光盘和刻录机,这两个刚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,比较贵,不是到处都有。直到U盘出现和大量推广使用,随身携带资料、电脑间传输数据、大家共享一些歌曲电影,一下子方便了许多,整个“走进新时代”。我用的第一个U盘,容量是16MB(兆)的,当时很兴奋啊,能顶十来个3寸软盘(容量1.44MB)呢,软盘动不动就坏。这么多年来,我用过不知多少个U盘。样式多种多样:小小的长方形普通样式的、纪念某个活动或日子徽章样式的、动物形态的等等,还有IC卡样式的;容量从小到大:16MB、32MB、64MB、256MB、512MB、1GB(1024MB)、2GB、4GB、8GB...64GB...2TB。一直以来我用得最多的,最喜欢的是64GB的那个,那是USB3.0出来不久我买的,读写速度非常快,后来它的外壳有点变形,我还买了一个其它样式的壳子给换上。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折腾U盘。利用U盘制作自启动WinPE系统;把容量大些的U盘用量产工具分成两个区,一个区模拟CD-ROM,一个区存储资料;制作成安装Windows的系统盘;U盘上的数据会误删、误格式化,也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损坏、系统不能识别等故障,我研究很多种软件来恢复数据、修复U盘,这期间帮助过很多人成功回复过宝贵的数据。小小的U盘折射出我是个爱折腾的人。和电脑周边相关的硬件设备、外设、软件等等,我都挺爱折腾的。互联网的普及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、网盘的普及、最主要的是存储和交换数据的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,使得U盘的中流砥柱地位下降了许多。当然,U盘还有很多存在的理由,不会一下子消失的。比如广场舞放音乐U盘、车载音乐U盘、随身携带资料去打印、机构之间交换数据、携带不便于网络传送的保密资料等等。网络很方便,但有很多场合没有事先早早准备的话,放个PPT都是门槛,比如去演讲的场所,电脑能不能联网、联网之后传输数据是不是方便(有时候需要登录个人微信或者QQ,都麻烦)...种种不可预知的状况都有,哪有带一个U盘那么方便。我用U盘不仅仅是传输资料,也有存储的需要,找资料快速方便。我的64GB盘是我的主力,后来我买了一个2TB的U盘,很好用。暑假时候,为了报一个什么奖,要打印材料(我打印机坏了),我用U盘携带到别的地方去打印。随着材料的反反复复,我的U盘也带来带去,终于搞懵了,不知道丢哪里去了,里面的资料虽然不那么重要,但我也很难过,不想让别人看到。跟了我十好几年的U盘就这么不见了。我是个比较细心的人,对这种爱丢的小东西尤其重视,每次都会做个小提醒,比如写在手上、手机上设置个小提醒什么的,但这次实在是想不起来怎么回事了。有时候如果想起某个场景,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,有所谓,就是“死”得明白的意思;烦就烦在不知道怎么回事,一头雾水的情况。这就不仅仅是U盘的事情了、如果找到原因或者还原场景,这样的话,能提醒自己下次避免类似的事发生;怕就怕在没搞清楚原因,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不烦吗。想起妻子说她小的时候,如果她或者她哥哥感冒着凉了,岳父就会用一口兰州话说:你找原因唦...这是对的,找到原因,下次尽可能避免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